12月4日,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正式公布了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,华东师范大学幸运飞艇 崔丽娟教授团队申报的“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促进与反社会预防研究”获批立项。
习近平主席强调,“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”。然而,我国大量留守儿童缺失了这成长中最重要的第一课。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、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,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。但同时,由于工作条件及户籍制度的限制,年轻的父母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老家,在我国农村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:留守儿童。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造成的依恋断裂,和亲子互动不足带来的情感联结缺失,让正处于社会化关键阶段的留守儿童陷入了怎样的社会适应困境?哪些因素会对其社会适应质量与动态转变过程产生影响?什么因素将诱发社会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滑向反社会,甚至表现出敌意、违抗、对立等倾向与行为?如何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并预防反社会的发生?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与研究,不仅关系到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自身的发展质量,更关系到社会的健康、稳定、和谐。
为解决上述问题,改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状态,预防其由社会适应不良转化为反社会倾向,崔丽娟教授团队构建了理论模型,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:
(1)澄清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内涵,通过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,勾勒其社会适应的整体水平与困境表现;同时,通过考察儿童社会适应的亚型划分和各亚型的突出特征,探明其群体内部在社会适应上的差异化表现;最终建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状况的完整图景。
(2)关注留守儿童从一个社会适应状态到新状态的动态变化过程,揭示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水平与亚型的发展与转变机制;从个体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的不同层面,探究影响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风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,揭示这些因素在社会适应状态转变与发展中的作用,并析出各层次因素作用的关键发展阶段。
(3)揭示留守儿童反社会倾向的状况,明晰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不良滑向反社会倾向的消极发展路径,动态考察学校环境、家庭环境、社区环境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,以及这一转变过程所涉及的心理机制。
(4)结合社会治理提出的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模式,为促进留守儿童社会适应,预防其反社会倾向的发生提供指导性策略与干预方案。在宏观层面上,基于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社会政策支持体系;在微观层面上,以学校、家庭为依托场所,融合学校、教师、心理学工作者、特殊教育者,形成社会适应的三级预防综合干预模式;针对产生反社会倾向的特殊群体,设计并开展系列心理干预方案,提供迅速、有效的反社会倾向预防措施。
崔丽娟教授团队希望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,能切实地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与反社会预防提供夯实的理论依据、应用指导与对政策建议,真正地实现李克强总理“决不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”的期待。
近几年,华东师范大学幸运飞艇 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申请上屡有斩获。周永迪教授团队的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脑科学机制研究”和刘永芳教授团队的“人类合作行为的前沿问题研究:认知的视角”分别获得2017年和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。